王宏广:中国粮食安全怎么看、怎么办?-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

   
您现在的位置: 尊龙凯时平台在线地址
王宏广:中国粮食安全怎么看、怎么办?
作者:中国农业监测预警
发布时间:2022-12-18 19:41:00
字体【



中国粮食安全怎么看、怎么办?


12月16日,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主办了“2022全国农业大数据与监测预警学术研讨会”。邀请农业政策、粮食安全、农业信息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,围绕“农业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”主题,就农业产业安全与风险保障、粮食安全怎么看怎么办、新形势下的中国农业监测预警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,专家提出许多精彩观点。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、全国政协参政议政特聘专家王宏广教授出席会议并做主题报告,以下为报告主要内容。



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,粮食问题始终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,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,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”,这是自1998年中央提出农业进入新阶段、农业数量问题基本解决以来,再次将粮食安全提到新高度。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就需要系统、全面、客观地看待中国粮食安全,提出务实、可行、管用的保障策略并长期坚持。报告分为4个方面。

一、讲清粮食安全的历史:中华民族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引领者

回顾近2000年的人类发展史,中国经济总量保持世界第一长达1700多年,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。农业辉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,农业文明是中国引领的时代,工业文明才是欧洲引领的时代,现在的信息文明是美国引领的时代。

2000多年来,中国粮食安全始终困扰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,粮食经历“弱安全、不安全、欠安全、弱安全”4个阶段。乾隆49年以前,由于地多人少,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82-628千克,长期属于基本安全阶段。乾隆49年-1948年,由于人口增加、社会不稳、饥荒频繁,人均粮食占有量降低到232千克,属于严重的不安全阶段。1949-1995年,人多地少、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仍然存在,由于国家稳定、政策改革、技术进步等因素的促进,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提升,逐步接近但仍然低于人均400千克的安全水平。1996年起,由于体制改革、技术进步、投入增加、进口增长,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00千克,农业进入近阶段。

从历史上看,粮食安全有三个规律,一是民以食为天,吃饭是人的第一需求,自给自足始终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;二是国以粮为安,粮食安全始终是社会稳定的基石;三是粮食始终是人民健康的支柱、国民经济的基础、国家稳定的保障。

二、讲足粮食安全的成绩:新中国70年创造了四个“告别历史”

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,4.5亿人口吃不饱。同样的土地,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13亿人口时,却出现了“卖粮难、储粮难”,这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奇迹。70年来,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可以概括为“四个告别历史”:

一是彻底告别了持续数千年受饥饿困扰的历史。1998年10月,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《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,正式宣布“农业进入新阶段”粮食,数量不足的问题基本解决,质量不高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。困扰中华民族发展数千年的饥饿问题,彻底成为历史。

二是彻底告别了持续数千年农民“交皇粮”的历史。200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宣布取消农业税,农民彻底告别了持续数千年“交皇粮”的历史,紧接着开创了按播种面积“补贴农民种地”的历史。

三是基本告别了持续数千年“二牛抬扛”的历史。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曾经明确指出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”,中国政府先后提出“19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”、“1990年实现机械化”。到2000年,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,2019年农业机耕、机播、机收面积超过了95%,除了边远山区外,基本上告别了“二牛抬扛”的历史。年轻的农民不再像祖先、父辈一样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、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。牛的使命也改变了,不再以耕地为主,而是产肉、产奶。

第四、彻底告别存在“绝对贫困人口”的历史。2021年2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:“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,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,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,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”。中华民族也已告别存在“绝对贫困人口”的历史,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。

新中国创造了农业史上的四个里程碑,必将载入世界农业、人类发展的史册。

三、讲透粮食安全的问题:进口近9亿亩耕地的食物,严重制约粮食安全

我国“吃饱”的问题解决了,但吃好、吃安全、吃科学的问题还没有解决。粮食安全已经由口粮安全,转变为饲料粮安全,本质是肉类安全、食物安全。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判断是“低水平、高难度、紧平衡、弱安全”,吃饱没问题、吃好是难题,平时没问题、战时有问题。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九大难题:

一是粮食总量缺口大,隐性自给率仅为70%。14亿人口消费了29亿耕地的食物,虽然口粮自给率达98%以上,但需要进口粮油肉相当于9亿亩耕地的食物,粮食隐性自给率仅为70%,油料自给率仅为30%。

二是“粮食战”风险增大,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6%。从美国、巴西进口大豆占进口总量的84%。当前,新冠疫情导致10多个国家限制粮食出口,世界粮食供应链出现断裂,中美关系复杂多变,我国作为粮食进口大国,粮食安全风险陡然增加。

三是保持耕地面积压力大,复种指数下降33个百分点。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,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支撑城镇化、工业化,保持耕地面积的压力巨大。另一方面,2019年我国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3962元,粮农与农民工收入比,由1990年的1:5下降到1:10,种粮比较效益下降。2019年全国复种指数122%,比历史最高值155%下降了22个百分点,撂荒面积还在逐年增加。

四是粮食政策潜力变小,亟待新一轮农业经济体制改革。我国粮价比美国高70%-170%。1991年到2018年,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了6.1倍,粮价增加了3.2倍,依靠补贴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的政策“接近天花板”,粮食生产失去国际竞争力。

五是提高单产难度加大,亟待第二次绿色革命。我国粮食作物单产由1950年的1155公斤/公顷提高到2018年的5621公斤/公顷,增加了386%。主要作物单产接近相同农业生态区的上限,持续提升粮食单产的难度增大,单一技术改进已不足以使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,亟待第二次绿色革命。

六是粮农户均规模仅7亩,提高种粮效益难度大。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,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%以上,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%,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%,户均经营规模7.8亩。2018年流转的承包地面积仅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7%,规模化经营度低、规模效益低。

七是年轻农民不愿种粮,亟待培养未来农民。由于农业劳动力劳动强度大、工资低,缺少城市“五险一金”的保障,加之农村教育、卫生、文化、体育与娱乐等生活设施严重滞后,年轻人纷纷涌向城镇就业,50岁以下农民已经很少愿意种粮,怎样激发种粮热情成为一个亟待认真解决的问题。

八是农民不愿意储粮,国家储粮压力大。2019年发布的《中国的粮食白皮书》数据显示: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.7亿吨,从1996年起,22年增长7倍;农民基本不储备粮食,粮食储备任务基本由政府来承担。粮食储备不仅需要大量资金,而且在危机时刻,存在百姓“抢粮”与民间哄抬粮价的风险。

九是肥胖人口高达2.5亿,粮食浪费问题突出。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,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由1978年的9.9%上升为2018年的36.7%,40年增长了2.7倍;全国因营养过剩导致的超重肥胖人群达2.5亿,不仅造成食物的浪费,而且由肥胖引发一系列疾病。

四、 讲实粮食安全的对策:“八管齐下”确保粮食安全

现阶段,我国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:口粮绝对自给,平时能吃好,战时能吃饱。支撑粮食消费接近中高收入国家的中下水平,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

8亿吨产能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战略需求。要力争粮食单产提高20%,总产达到8亿吨,人均粮食产量550公斤,力争建立多元、长期、稳定的海外粮食生产基地,形成1亿吨粮食的供应链,人均进口粮食控制在70公斤左右。人均占有粮食620公斤,达到中高收入粮食消耗中下等水平。

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对策是“八管齐下”,保8亿吨粮食产能。

一是“要粮于技”,推进第二次绿色革命,增产880亿公斤。力争使第三代杂交水稻、杂交小麦、杂交玉米、超级大豆亩产分别达到1200、800、1500、300公斤,带动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高10%以上;增种1亿亩海水稻、藜麦,增产200亿公斤。研发动物生长激素、人造肉、大厦农业等技术,储备一代粮食增产技术。

二是“藏粮于地”,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,防止耕地非农化。开展“土地整治”,力争增加0.8亿亩播种面积,新增粮食160亿公斤。

三是“生粮于海”,增加海洋渔业250万吨。提高远海利用率,每平方公里远海捕捞量由0.8吨增加到1.6吨,相当于新增100亿公斤粮食。

四是“产粮于山”,充分发挥南方10亿亩草山草坡、北方30亿亩草原,种植优质牧草、木本粮食,新增100亿公斤粮食。

五是“生粮于改”,在“土地改革”、“人民公社”、“包产到户”三次重大农业体制改革之后,探索新时期“三产融合、城乡一体”,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体制,探索粮食种植、加工、储藏、销售一体化经营体制,使粮食全产业链效益均衡化,从根本上解决种粮效益低的问题。切实增强农民、专业合作组织、公司等多方面的种粮积极性,提高复种指数5个百分点。推进农业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高效化、生态化等“新四化”,促进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根本性转变。深化粮食生产与流通体制改革,推进粮食生产、加工、销售、进出口“四位一体”,提高粮食综合效益,提高复种指数5个百分点,增产粮食300亿公斤。

六是“储粮于友”,建立海外10亿亩耕地或1.5亿吨粮食的多元、长期的海外“供应链”。通过合作开发、长期租用、期货等多种途径,建立多元、长期、稳定的海外粮食供应链,确保拥有人均进口粮食70-100公斤的能力与基础。

七是“节粮于用”,在储藏、加工、消费等方面节约粮食。推进以“五个一点”为主的科学用粮节约粮食行动,“收获多一点、储藏省一点、加工省一点、饲料省一点、餐桌省一点”,完善不同人群的膳食标准,人均用粮控制在600公斤左右,科学用粮、营养充足、减少肥胖、促进健康。

八是稳粮于共同体。联合有关国际组织、国家或地区共同研究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、技术,加强国际合作,建立稳定的粮食供应链,保障人类粮食安全。推进“人类粮食安全共同体建设”,保障人人吃饱的基本人权、防御“粮食战”。联合有关国际力量,共同推进粮食安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,免费分享农业经验与农业技术,为人类粮食安全做出中国贡献。我国“杂交水稻外交”已有很好基础,进一步推进粮食外交,保障我国粮食安全、促进世界粮食安全,防御“粮食战”导致供应链断裂、粮价上涨,努力保障人人能吃饱的基本人权。

粮食安全,是人口高峰期之前永恒的话题。保障粮食安全,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。民以食为天、国有粮则安,作为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,粮食安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。我们的观点是,粮食安全不能盲目乐观、更不能危言耸听,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确实有困难,但也有办法。中国粮食安全可忧不可怕,我们有理由坚信,经过长期不懈努力,未来大家吃的一定比今天更好。


来源:会议秘书处


(更多信息请长按上方二维码,关注“中国农业监测预警”公众号)


【关闭本页】
阅读下一篇
精准保供稳价 彰显经济韧性——2022中国经济观察之物价篇
网站地图